第一章 河圖洛書與旅游
近年來,河洛文化越來越受到海內外學術界、文化界的重視,河洛文化研究方興未艾。我們在旅游規劃中,特別是在中原地區,會經常碰到關于河洛文化的概念。什么是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指以古代黃河和洛水流域的交匯地區產生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的綜合,它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的重要淵源。河圖洛書則是河洛文化的標志。對于河圖洛書,許多人可能比較陌生;對于河圖洛書與旅游有什么關系,可能也不是很了解。對此,我們試圖揭開河圖洛書神秘的面紗,講講河圖洛書與旅游的關聯。
第一節 河圖洛書的起源
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期,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龍馬在背上馱著“河圖”,獻給了伏羲。伏羲對照“河圖”,思索日久,終于悟出其中的奧妙,便依照“河圖”畫出了八卦,這就是《周易》的來源。八百年后,到了大禹時代,在洛陽西洛寧縣的洛河中浮出神龜,神龜背著“洛書”,獻給了大禹。“洛書”給大禹以很大的啟發,大禹依據“洛書”得以治水成功,便劃天下為九州;后來又根據“洛書”制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范》。《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作為傳說,其本身就帶有很大的神秘性,也是一個難解之謎,同時也具有很大的虛擬性。但這兩個傳說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迪:河圖洛書的出現與伏羲和大禹緊密相連,這就把兩幅冷冰冰的由黑白點組成的圖案與家喻戶曉的圣人聯系在一起了,使其更具有故事性和人格化,從而顯得更加溫暖和親近。這就是說,在旅游規劃中不能只看到河圖洛書的表象,更要看到表象后面的“人”。河洛即人,人即河洛。河圖洛書的傳說與伏羲、大禹兩個遠古先祖相關聯,這是告訴我們后人,不要忘了伏羲、大禹為人類生存發展、文明進步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關于伏羲和大禹,有關傳說很多,我們只要開拓思路,相關傳說都可以為旅游規劃所用。這里各舉一例:
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關于他的神話傳說很多,這里舉其出生的傳說。相傳,有位生活在華胥水邊的華胥氏姑娘,有一天到一個風景特別的雷澤去游玩,偶爾間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受感而孕,在仇夷生下伏羲。而雷澤中的腳印其實是雷神留下的。那么,我們可以根據這個傳說,做出一個雷神的腳印來,讓旅游者來踩,保佑早生貴子,滿足旅游者納福求祥的心理需求。至于雷神的腳印如何,可以根據神話,發揮想象來做。這樣便又添一景,既能豐富景點,又能提高旅游者的參與積極性。
關于大禹,其治水的故事是最動人的。至今嵩山一帶還流傳著許多大禹治水的動人故事。傳說,大禹治水時,要在軒轅山打出一條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顧不得回家,便于妻子涂山氏約定,以擊鼓為號,把飯送到山上。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為一頭神力無比的大黑熊,連推帶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干的起勁時,一塊劈山崩裂的石頭誤觸皮鼓,涂山氏聽到鼓聲,連忙燒火做飯。當她拖著已懷孕的身子送飯到山上時,東張西望不見丈夫蹤影,卻見一頭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躍奔忙,嚇得扭頭就跑。大禹見此情景,顧不得變回原形就向妻子追去,妻子受到驚嚇,頃刻間化作一塊巨石。大禹大聲呼喚著妻子和將要出生的孩子,只聽一聲巨響,巨石突然開裂,從中蹦出一個嬰兒,這就是禹的兒子啟。于是后人便稱這塊裂開的巨石為“啟母石”。西漢武帝游覽嵩山時,被這個傳說所感動,下令在這里修建了啟母廟。今啟母廟已蕩然無存,但東漢時在廟前修建的啟母闕還依然保留著。我們可以依據古籍,重建啟母廟,做好“啟母石”。可以立兩塊巨石,共同頂起一個嬰兒雕像,在兩塊巨石之間建啟母廟。讓游客在參觀時,直觀感受到大禹治水的勤勞、克己奉公的精神。
書歸正傳,應該說河圖洛書是一種文化成果,也是一種文化觀念,同時也是歷史發展時期中華智慧的結晶。
“五經”中除《詩經》外的其他四部《易經》、《尚書》、《禮記》、《論語》都對河圖洛書有明確記載。這就說明了在傳統文化中,河圖洛書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它的影響力不容小視。歷朝歷代的名典、名人都對洛書有過考論,從孔子諸子百家,到現代專家、學者一直都爭論不休,但基本上并認定河圖洛書是出自歷史上稱為“天下之中”的地方,在中國先民的心里,黃河和洛水的交匯的區域就是“天下”的中心。這又給我們一個啟迪:發現河圖洛書的地方后來是天下的中心,是中華文化與文明的中心,我們能不能考慮在河南的這個區域內構思一個景區——“中國之中” 呢?旅游者是很想看看古代的“中國之中”是個什么樣子的。那么,這個“中國之中”該如何做呢?中國之中的創意概念是:四方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岳(嵩山、泰山、華山、衡山、恒山)、天圓地方、九州(揚州、荊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黃河、長江、三教合一(儒釋道合一)、華夏輝煌(包括人文初祖、大禹治水、青銅時代、華夏一統、絲綢之路、鑒真東渡、四大發明、鄭和下西洋)。那么,我們就要運用這些創意概念來做“中國之中”,如下圖:
總之,河圖洛書的出現是民族文明的曙光,它的出現對古代八卦、陰陽五行學說、數學、音律、醫學都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和相關聯系。而這些在我們的旅游規劃中都可以加以利用。
第二節 河圖洛書的內容
河圖洛書都是由排列成數陣的白圈、黑點畫成的圖形(如下圖),這其中蘊藏著無窮的奧秘。下面,作簡要介紹。
河圖洛書用“ ○ ”表示1,“● ●”表示2……依次類推,河圖含有1到10共10個自然數,洛書含有1到9共9個自然數。河圖中10個自然數相加,總和為55。古人說:“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即天地之數為55,萬物之數皆由天地之數演化而來。洛書中9個自然數字相加,總和為45。
河圖以白圈代表陽、天,以黑點代表陰、地。河圖十數表示陰陽、四象、五行,整個圖呈四方形。具體如下: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為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為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為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為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為土。
洛書四方白圈為陽數,陽數象天;四隅黑點為陰數,陰數象地;陽數在正,陰數在隅。洛書九數,以1、3、7、9為奇數,也稱陽數;2、4、6、8為偶數,也稱陰數。洛書九數合五行、九宮。洛書以陽數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氣;陰數為輔,位居四隅,代表地氣;五居中,屬土氣,為五行生數之祖,位居中宮,寄旺四隅。九宮圖中數字之和等于15,就是橫堅斜相加都等于15。而洛書橫、豎、斜三個數相加和都是15。
一般認為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為用,不可分割。
第三節 河圖洛書與數字文化
從上文對河圖洛書的介紹來看,河圖洛書就是由黑白點組成的圖案,而黑白點又與數字關聯。可以這樣說,河圖洛書體現的是一種數字文化。
數字大家都知道,被稱為阿拉伯數字:0、1、2、3、4、5、6、7、8、9,這是最基本的數字,由這十個數字可以組成無窮個數。其實,阿拉伯數字并不是阿拉伯人發明創造的,而是發源于古印度,后來被阿拉伯人掌握、改進,并傳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將這些數字稱作阿拉伯數字。以后,以訛傳訛,世界各地都認同了這個說法。阿拉伯數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產和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時需要設計和規劃,進行祭祀時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于是,數學計算就產生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采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
漢字的數字有小寫大寫兩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是小寫,“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等是大寫。
數字,是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詞。數字不單單包括計數,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0:可以看作是數字“0”,胖乎乎的人,圓形“○”,鞋底,腳丫,二維空間,瘦子的臉,雞蛋……
1:可以看作是數字“1”,一根棍子,一個拐杖,一把豎立的槍,一支蠟燭,一維空間……
2:可以看作是數字“2”,一只木馬,一個下跪著的人,一個陡坡,一個滑梯,一只鵝……
3:可以看作是數字“3”,兩只手指,乳房,斗雞眼,樹杈,倒著的w……
4:可以看作是數字“4”,一個蹲著的人,小帆船,小紅旗,小刀……
5:可以看作是數字“5”,大肚子,小屁股,音符……
6:可以看作是數字“6”,小蝌蚪,一個頭和一只手臂露在外面的人……
7:可以看作是數字“7”,拐杖,小桌子,板凳,三岔路口,“丁”形物,鐮刀……
8:可以看作是數字“8”,數學符號“∞”,花生米,套環,雪人…… 9:可以看作是數字“9”,一個靠著坐的人,小嫩芽……
數字文化包羅萬象,我們這里舉例講幾方面。
先看數字對聯。數量詞在對聯中有著特殊意義,用數量詞組成的對聯的作用主要有:創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對仗難度等,方法有進行數學運算、數字合稱詞的闡釋、嵌入相同自然數、連續嵌入自然數和嵌入連續自然數(倒序或順序)和數字嵌名等。
請看下聯: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鸞九聲,鳳九聲,九九八十一聲,聲聲鸞鳳和鳴。
此聯巧用了數字成對,出句構思奇特,下聯對仗貼切,用數應用乘法,合理、自然,而且符合事理。利用數學運算法制作對聯,可以有多種技巧,如相加、相乘、遞升、遞減等。下面兩聯,就分別采用了數字的加減運算和乘除運算:
尺谷入谷,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鴨浮江,數數三雙多一只。
五百羅漢渡江,岸邊波心千佛子;
一個美女對月,人間天上兩嬋娟。
數學運算法尤其在壽聯和賀聯中運用最多,如清朝乾隆皇帝五十大壽,紀曉嵐為皇帝所作:
二萬里山河,伊古以來,未聞一朝一統二萬里
五十年圣壽,自今而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此聯為上聯從江山(地域)角度立意,下聯從時間角度設旨,上下聯合為“萬歲萬壽無疆”之意,且聯首聯尾重合復沓,頗見匠心。再如: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這副對聯是由清代乾隆皇帝辦千叟宴時出的上聯,暗指千叟宴上年紀最大一位老人141歲的年齡,要紀曉嵐對下聯,聯中也必須隱含這個數。上聯的算式:2×60+3×7=141,下聯的算式:2×70+1=141。
《中國古今巧對妙聯大觀》有一聯:
一陽初動,二姓克諧,慶大多,具四美,五世其昌征鳳卜
六禮既成,七賢畢集,奏八音,歌九和,十全無缺羨鸞和
按《周易》解,“一陽初動”講的是結婚時間為十—月;“三多”即“多壽多福多男子”;“四美”古時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五世其昌”謂后代子孫昌盛發達;“六禮”指古代成婚的六個程序;“七賢”指主持婚禮的七位賢人;“八音”泛指各種樂器;“九如”是祝福新婚夫婦健康長壽;“十全”即十全十美。此聯全用吉祥語,用數一到十依次排列,堪稱古今第一婚聯。
嵌入連續自然數一般分為倒序嵌入或順序嵌入,也就是遞增嵌入或遞減嵌入,還有一種則是在同一副對聯中倒序嵌入或順序嵌入同時運用,這樣的對聯難度當然就更高,同樣,同聯遞增并遞減也分為完全連續和跳躍連續兩種。完全連續如下聯:
一孤舟 二客商 三四五六水手 扯起七八葉風篷 下九江 還有十里
十里遠 九里香 八七六五號輪 雖走四三年舊道 只二日 勝似一年
明朝嘉靖年間,江西吉水縣的狀元羅洪光與幾位飽學之士同游九江。順流而下,江風助行,眼看九江就要到了。這時,鄰船一名船夫慕名來到羅洪光的船上,說有一個上聯,請大人續對。羅洪光根本沒把船夫放在眼里,心想:凡夫俗子,能出什么妙聯?上聯無趣,我對之也無味。待船夫寫出上聯,羅洪光卻傻了眼,遲遲無法下筆,同船的文人墨客你看我,我看你,也不知所措。那船夫的上聯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篷,下九江,還有十里”。上聯不僅說出了實事,而且把從一到十的這十個數目字按順序嵌進去,成了“絕對”。從那以后,400年沒人能對出來。直到1959年夏,一個偶然事件的啟發,才被一個叫李戎翎的人對上。原來,1959年6月,佛山寺一位老裝修工托人到十里外找一段叫“九里香”的名貴木材,只兩天便運到了.據說,1943年也有人找這種木材,弄到手整整花了一年功夫,這一對比,使李戎翎想到那個“絕對”,于是他續出了這個下聯。
數字嵌名聯也是一種很奇特的對聯,是指把數字和專用名巧妙的嵌入對聯之中,營造出特殊的效果。如下:
三絕詩書畫。
一官歸來去。
“一官歸來去。”為清朝鄭夔對友人所出的。上聯是:“三絕詩書
畫。“指的鄭夔在詩書畫的造詣;下聯的“歸去來”出自晉代陶淵明的《歸去來》賦。并寓意鄭夔對名利的洞悟。
第四節 河圖洛書與旅游文化
世界上的所有文化成果都是人創造的,是人的實踐和觀念的總結,河圖洛書也不例外。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文化凝聚出的著名文化成果,內含豐富的民族文化觀念,它是人的文化和精神反映,同時又能反作用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旅游是文化概念和經濟概念的組合,河圖洛書既是一種傳統文化的成果,反映的是傳統的文化觀念,因此,我們不能就事論事來談河圖洛書,應本著繼承、利用、發展的態度來對待它。文化成果不能僅僅只是停留在研究階段,關鍵在于利用。河圖洛書不能只停留在考證、研究、書本里,不然就失去了河圖洛書初創的本意和價值。河圖洛書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特色,它有虛有實,虛實相間,其實質反映的是中華民族的大文化,像這樣的成果最適合應用到旅游上,如被很好的加以利用,必然能發出耀眼的光芒。所以,河圖洛書的現實意義在于如何盡快地轉變為生產力,為當地經濟服務,造福一方百姓。
那么,河圖洛書反映的哪些文化能被提純出旅游文化,被我們加以利用、變為效益呢?河圖洛書既是生于水,又是龍馬、神龜馱出,旅游的開發應從水文化、龍文化、龜文化(壽文化)和數字文化來延伸。
一、水文化
“河出圖、洛出書。” 河圖洛書的出現地,離不開河,離不開水,離不開治水的人,這反映出遠古先民河流崇拜、水崇拜的意識。中華民族對水有著獨到的認識,其文化極為深厚。從遠古起,先祖就對水具有各種各樣的認識,如水的祭祀、崇拜和敬仰,水的神話與傳說等等。按照“萬物有靈論”的觀點,在原始人的思維和概念中,人、鬼、神、獸和自然物之間是沒有嚴格界限的。神、鬼、獸、物可以化人,人當然也可以通神、通鬼、通獸、通物,可謂神本源于人。人類對水的崇拜由來已久,水不但有造福人類美好的一面,同時,也有它桀驁狂暴的一面,給人類造成災患,因而人們形成了對水的自然崇拜和神靈信仰,希望它能造福蒼生。有關水的崇拜和信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動物崇拜,如魚、蛙、龜等都與水有關,對它們的崇拜實質上是對生殖和豐收的祈盼。二是氣象崇拜,如雨、云、風、電等,對它們的崇拜實質上是對雨的祈求,對風調雨順的祈盼。三是半人半獸崇拜,如人面龍身的黃河水神河泊,女媧和伏羲的人首蛇身,因為他們都有超自然的能力,對他們是一種乞求護佑的信仰。四是人物水神崇拜,大多都是由治水的英雄演化而來,如大禹、李冰父子等,對他們的祭拜是防治水患,造福家園的祈盼。我們要對水崇拜和信仰進行挖掘,從中汲取它的文化概念,從而使我們的城市的水文化和水景觀內涵更加豐富多彩。如:我們的城市雕塑可以各類水神為特色組成系列雕塑。
水不僅是一種物質概念和文化概念、還是一種哲學概念。
水因形而變,可固態,可氣化,它無處不有,無處不生,與天地萬物同在。這是水的物質概念。水的物質概念給我們的啟迪是,我們城市和經濟的發展要像水一樣有活力和生命力。
水在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里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幾個著名的與水有關的論斷:“太一生水”是說水是天地之本,萬物之源。太一生水、是道生一、一劃開天。“上善若水”是指水利萬物而不爭,是完美人格、至善境界的象征,為水賦予了思想和感情。“水滴石穿”是講水以柔克剛,是堅韌精神的代表,也是我們的愚公精神的再現。因水還產生了龍文化、信仰文化、名人文化、節日和民俗等;因水的流動還產生了各種文化概念,如財、風水、吉祥、長壽、保健、養生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值得挖掘和利用的文化概念。
水的哲學概念,一是指五行之水。中國的五行學說,廣泛的運用于城市規劃、園林、建筑以及貫穿到對事物的認識等方面,特別是運用在傳統醫學方面。在五行中,水為先天之本。對一個城市進行旅游規劃,如果缺水,或者水的問題沒有處理好,就會動搖根本。二是指陰陽之水。陰陽學說在傳統文化中的表述實質上是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應用極為廣泛,醫學中的八綱,綱中之綱就為陰陽。陰陽之水就是指水的動態和靜態,水的急和緩,水的蜿蜒與開闊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水景觀中變化的重要手段。實質上也是“統一中找變化,變化中求統一”的美學法則。三是指風水之水。風水學說從某種角度上說屬于中國傳統美學的范疇。所謂“天人相應”,從自然氣韻到健康生活,風水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古今中外,水都被列為高尚居所的必要條件。中國有句古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其實,向水而居,是包括智者、仁者在內的大多數人的居住理想。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就是如何打造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如何利用水主題來做足水文章。水在哲學概念中,古人把它比作“民”。所謂水可載舟亦能覆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城市的建設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大眾的愿望和利益,否則也會動搖根本。
二、龍文化
三、壽文化
龜是長壽動物,據說龜一千年生毛,五千年成為神龜,一萬年稱為靈龜。洛寧出現神靈龜,也決非偶然。龜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代表著長壽。中華民族歷來有著敬老愛老的傳統文化美德。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也叫老人節,“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這一天祭祖和推行敬老活動。
在中國傳說中,象征健康長壽的神仙并不少,像西王母、無量壽佛、麻姑、八仙、東方朔等都是“壽仙”,但如今,在人們心目中最有影響的還是壽星南極仙翁,他是中國老百姓最熟悉也最為尊敬的神仙。壽星的“仙氣”也給他的座騎——仙鶴和梅花鹿帶來了好運氣,春節的年畫、年禮和彩燈上少不了它們倆的形象。壽文化中的動物還有不少,像烏龜、貓、蝴蝶和綬帶鳥都是象征長壽的動物。壽文化中的植物也有不少,諸如松、菊、桃、靈芝、枸杞、佛手、竹子、水仙花等等,或者以其自身形象、或者以其藥用價值、或者以其名稱諧音,得到人們的喜愛。這些動植物形象都可以作為旅游產品加以開發。
人們常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祝愿長輩幸福長壽。道教創造了福、祿、壽三星形象,迎合了人們的這一心愿,“三星高照”就成了一句吉利語。“福如東海,壽北南山”的南山,指的是衡山。南岳衡山人文底蘊博大精深,歷史文化積淀厚重。游覽南岳衡山,不僅使人領略到“五岳獨秀”的旖旎風光,更讓人感受到“中華壽岳”壽文化的神奇。南岳衡山,壽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在《星經》記載:南方星中的末宿軫宿邊有顆附星曰“長沙星”。長沙星即是“長壽星”的壽星,故長沙星下的南岳自然為“壽岳”。漢代《天象賦》、唐代《步天歌》、《白蓮集》等古籍也都有南岳“壽山”的記載。唐代齊己和尚在《白蓮集》第六卷中有詠雁峰“壯老扶壽岳,靈合置仙壇”的詩句。歷史上帝王將相都親自駕臨或遣使南岳衡山祭祀“祈福祈壽”。宋代宋徽宗崇尚道教,自稱長壽大帝,曾多次登臨南岳衡山,并于1105年在南岳衡山南天門側金簡峰下題寫“壽岳”兩字刻在石崖上。清代康熙在1705年南岳大廟重修竣工時親筆御書《重修南岳廟碑記》中開宗明義寫道:“南岳為天南巨鎮,上應北斗玉衡,也名壽岳”。縱觀幾千年的歷史,無論是文壇耆宿,抑或帝王將相、歷代史志,都以“比壽之山”、“主壽之山”等稱南岳衡山,千百年來,世人們一直視南岳為“長壽、昌榮”的象征。
四、數字文化
河圖洛書的基本表現形式是數字,表達的是數字的符號或由符號表示的數字觀念。直觀地考察河圖洛書,不難發現,數的概念直接而又形象地包含在河圖洛書之中。河圖10數,洛書9數,并表達了數的奇偶觀念。此外,河圖洛書中的數字整體結構分布對稱:河圖,以二個數字為一組,分成五組,以[5,10]居中,其余四組[7,2]、[9,4]、[6,1]、[8,3]依次均勻分布在四周。洛書,以數5居中,其余8個數均勻分布在八個方位。有數字觀念,是人與動物分離的重要標志。遠古先民一開始就非常崇拜數字,這反映到了河圖洛書上。具體講有對數字一、二、三、五、九的崇拜:
在河圖和洛書中“一”都是起始數字,“一”字的概念,包含著古代中國人的宇宙發生論。漢族先民認為,遠古天地未分,混沌一片,后來輕而上浮為天,重而下沉為地。于是,把最初形成天地的叫元氣,也叫太一。其意即是極大的“一”。漢族的“一”為橫寫,一是地平線,這是先民走出叢林,對天地分界最原始的認識,是平原文化的起始。八卦的第一卦為乾卦,代表天,因而有“一畫開天”之說。老子的一,即指道的精髓與內核,指生成萬物并支配萬物的客觀精神。單數為天,雙數為地。單數為陽,雙數為陰。一是萬物之源,二是生命之母。一加二等于三,生命的延續,三代表眾多,代表繁衍。這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不管是河圖還是洛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中心都是“五”,這反映了中國古代人對“五”的崇拜,五是二加三組成,這是生命和萬物生成的形態。人的手就是由五指組成,從文化心態來說,這是對勞動和創造的一種贊美,人有兩只手,而以人類一開始就是十進位,數完一只手再數一只手,不能只用兩只手,還要有五官的配合和判斷,所以洛書的對角線加起來都等于十五,每個邊加起來也等于十五,這里面的確有玄機。古人認為“五”是一個完美數,所以很多都是用五來表示:五行、五官、五味、五方(東、南、西、北、中)、五谷、五岳、五子、五福……等等。
在河圖洛書中,都有一個整排的九個白點,這也絕非偶然九陽,被認為是中國最大的數。天的極高為“九重天”,地下為“九泉”,黃河很長稱“九曲”,多次臨危叫“九死”,天子所處的地方叫“九門”,天下“九州”……。皇帝為什么稱自己是“九五之尊”,因為十為滿,滿則溢;六為六六大順,大順則損,那么都退一個數,叫九五之尊,又不會溢和損。總之從河圖洛書中,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科,從中挖掘寶貴的營養和財富,一定會有一個全新的視角和觀念。
可以這樣講,每個數字都是完美數、吉利數、理想數、大智慧數。數字文化—它不是實物,是一種符號,一種概念,體現的是一種吉祥文化。這種吉祥文化便可運用到旅游之中,因為每個旅游者都有祈福納祥的心理。
比如,我們在陜西南泥灣進行旅游規劃時,因為《南泥灣》這首歌家喻戶曉,歌詞中:“又站崗來又生產,三五九旅是模范。咱們走向前,鮮花送模范。”提到的359旅已是人盡皆知,所以我們圍繞3、5、9這三個數字做文章,傳揚的359旅精神,突出整個景區特色。軍墾主題公園——用“3”的概念打造:“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變化和無極的意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正因為有了大生產,使中國革命有了保障,從而發生了巨大變化。正因為有了大生產,才有了延安精神,催生了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正因為有了大生產,才有了民族的精神,成為一代又一代傳統的法寶。在這里我們要體驗革命精神的無極概念,它能指導我們的一切,使享用終生。紅色旅游小鎮——用“5”的概念打造:“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著勞動創造一切, 人的手是五指,表示手能創造一切,傳統文化基因告訴我們,“五”總是與吉祥、美好聯系在一起:五谷豐登、五子登科、五畜興旺、五彩繽紛、五福臨門……在打造紅色旅游小鎮,我們可以用“五”字的結構來設計小鎮,“五”在旅游的概念上也表示無憂無慮,是一種高端休閑度假概念。賽江南渡假村——用“9” 的概念打造:“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表示“天”,民以食為天,人間天堂,用這樣的概念打造我們的“賽江南度假區”,讓 人回味無窮。延安精神旗不倒,別來幾回夢相隨。在這里度假享受的是田園的戀歌、激情的誓言。
此外,我們還可以用河圖洛書的直觀形象來做旅游策劃文章。河圖洛書由白圈、黑點排列成數陣圖形的直觀形象便可為旅游規劃所用。可以這樣設想,用黑白兩種碗裝上不同的菜肴、小吃,按照河圖洛書的樣子擺放在桌,讓游客吃上“河圖”宴、“洛書”宴。這既能使游客吃上美食,又能直觀了解到河圖洛書。河南有個極富地方特色的洛陽水席,全席共設24道菜,包括8個冷盤、4個大件、8個中件、 4個壓桌菜,冷熱、葷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那么,我們可以根據“河圖”宴、“洛書”宴這一思路來改造洛陽水席,融入河圖洛書元素的洛陽水席必將大放光彩。
微信公眾號
新浪微博